你的位置:耀世注册 > 新闻动态 >

此叛徒用子弹没打死!张爱萍再次抓住他,改一办法终让他死不复生_方根_军队_国民党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6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,从此我国逐步从衰败走向崛起。然而,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,国内的国共内战早已拉开帷幕,战火连天。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汪精卫、陈公博等汉奸一样,在国共内战期间,亦有许多叛徒和汉奸出现。张爱萍将军便经历了一段离奇的往事,这段经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。

有一天,张爱萍的队伍中出现了一名叫宁方根的叛徒,而这一事件则从红十四军的整编说起。1930年春,江苏省委决定在通海如泰一带发动起义,建立游击根据地。红军于4月16日向如臬的老虎庄发起进攻,经过一番激战,未能占得上风,反而是国民党增派了援军。为了保存实力,红军领导经过商议后决定撤退,另择良机再战。

至5月下旬,红十四军开始整编,第二支队被改为第一师,其中第二团的四营由张爱萍指挥。正是这一整编,间接埋下了宁方根事件的伏笔。军队逐渐从散乱中走向正规,实力也在不断壮大。感受到威胁的国民党迅速以黄桥的“剿共总指挥部”为主力,向红十四军在如臬西乡六甲一带展开了猛烈攻势,企图一举消灭刚刚整编完成的红十四军。

展开剩余84%

6月13日的夜晚,国民党派出一个师的三个营从西燕庄出发,悄无声息地朝六甲桥一带移动,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。次日清晨,大雾弥漫,国民党军队以为已占得先机,便放松警惕,准备在宝庆寺周围展开进攻。然而,战斗尚未开始,周围的百姓却早已察觉到了敌人的动静。

红军得到消息后,立即决定在六甲桥西面进行伏击。当国民党先头部队进入宝庆寺附近时,红军的第二团迅速包围了敌人,并集中火力进行攻击。村民们也纷纷拿起铁叉、锄头等农具参战,战斗愈演愈烈。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,红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,并将一个国民党连打得几乎全军覆没。

红军的这场胜利,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国民党的进攻威胁,也成为了利用战术反转局势的经典案例,为日后红军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经验。战后,张爱萍带领部队驻扎在距离六甲约二里路的一个古庙,原本认为国民党会因这次败退而暂时失去战斗力,未曾料到意外发生——队伍中竟然出现了叛徒宁方根。

当时,三连的连长慌忙找到张爱萍,报告宁方根失踪。宁方根是当地人,大家对他了解并不多,战友们早晨起床发现他不见了,连同配枪也一起消失。大家担心他会投敌,因此立即向张爱萍汇报。张爱萍得知情况后,指示派人搜寻,并加强警戒,防止后患。

然而,事实证明宁方根真的背叛了红军。第三天夜里,张爱萍在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惊醒,判断发生了交火的地点就在三连驻扎的地方。他迅速带着通讯兵赶到现场,果然发现宁方根背着一小队敌人潜伏在营地周围,企图偷袭。

经过一番激烈的枪战,红军成功击退了叛徒和国民党的追兵。随即,张爱萍指示部队分头行动,一组去占领该地区,尽量抓住宁方根,另一组则伪装成商人,待在集市上等候他的出现。果然,几名红军战士很快在街头找到了宁方根,并将其制服,带回营地。

当晚,军队召开了关于宁方根的审问大会。面对大家的质问,宁方根毫不隐瞒,坦承自己的叛徒身份,令在场的战士们愤怒不已。经过一番激烈讨论,大家一致决定处死宁方根。张爱萍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扳机,子弹呼啸而出,宁方根倒在了稻渠中。然而,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。

第二天早晨,巡逻的哨兵报告说,宁方根的尸体竟然不见了。张爱萍当时并未感到惊讶,猜测可能是宁方根的亲戚趁夜收尸。然而,三连连长带来了更为离奇的消息:有人在西来镇见到宁方根,头上缠着绷带,依然活蹦乱跳。张爱萍立刻组织人马前往西来镇,经过两天的侦查,终于在镇上的亲戚家找到了宁方根。

原来,在张爱萍开枪时,宁方根因恐惧身体微微前倾,子弹擦过了他的脑门,并没有致命,只是让他昏迷过去。等到夜深人静时,宁方根醒来,跌跌撞撞逃到镇上亲戚家避难。尽管他侥幸逃生,但最终还是被张爱萍捉拿归案。面对如此严重的叛国行为,张爱萍毫不手软,再次亲自执行了死刑。

这起事件不仅显示了张爱萍果断决策的一面,也展现了他宽容与刚毅并存的性格。不同于以刘伯承为代表的军事战略家,张爱萍的别名却是“马上诗人”。因他对诗词有着深厚的兴趣,常在战斗后即兴作诗,因此得此雅号。而这个文雅的称呼,和他在战场上的雷厉风行截然不同。张爱萍指挥红军在长征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,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。

1934年10月,因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中央决定带领红军开始西征。张爱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的政治委员,并参与了长征中的关键战役。1月,红军进入遵义,并举行了会议总结经验,决定继续北上,计划与红四方面军会合。在此期间,张爱萍指挥的部队屡屡取得成功,最终帮助红军成功突破敌人封锁线,最终实现了战略目标。

至此,张爱萍不仅仅是战争中的勇敢指挥官,他在抗战后期和国家国防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,进一步证明了他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的重要地位。1964年,我国成功进行了首次原子弹爆炸,而张爱萍也亲历并全程指挥了这一重要任务。

张爱萍不仅在战场上屡创辉煌,还在后期担任起国防科技工作。他的严谨与专注精神影响了无数科研人员,使得中国的核武器研发、导弹试验和航天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

张爱萍一生两阶段,前半段是战场上的铁血将军,后半段则是致力于国防科技建设的英雄。他的事迹,凝聚了抗战精神和对祖国的忠诚,在新中国的建设中,他与无数先烈共同努力,才为今天的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正是因为有了像张爱萍这样伟大的时代人物的奉献,我们今天的中国才得以崛起。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,更应从中汲取力量,继续奋斗,奋力振兴中华。

发布于:天津市